雁渡寒潭 风吹疏竹

教练,我想打篮球


  • Home

  • Tags

  • Categories

  • Archives

贝叶斯推断的原理和应用

Posted on 2017-10-11 | In 算法 |

原理说明

朴素贝叶斯分类器(Naive Bayes classifier),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分类算法。

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应用

贝叶斯推断及其互联网应用(一):定理简介

条件概率

贝叶斯定理实际上就是计算”条件概率”的公式。所谓”条件概率”(Conditional probability),就是指在事件B发生的情况下,事件A发生的概率,用P(A|B)来表示。

对条件概率公式进行变形,可以得到如下形式:
P(A|B)=P(A)*P(B|A)/P(B)

我们把P(A)称为”先验概率”(Prior probability),即在B事件发生之前,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一个判断。P(A|B)称为”后验概率”(Posterior probability),即在B事件发生之后,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重新评估。P(B|A)/P(B)称为”可能性函数”(Likelyhood),这是一个调整因子,使得预估概率更接近真实概率。
所以,条件概率可以理解成下面的式子:
  后验概率 = 先验概率 x 调整因子
这就是贝叶斯推断的含义。我们先预估一个”先验概率”,然后加入实验结果,看这个实验到底是增强还是削弱了”先验概率”,由此得到更接近事实的”后验概率”。
在这里,如果”可能性函数”P(B|A)/P(B)>1,意味着”先验概率”被增强,事件A的发生的可能性变大;如果”可能性函数”=1,意味着B事件无助于判断事件A的可能性;如果”可能性函数”<1,意味着”先验概率”被削弱,事件A的可能性变小。

全概率公式

由于后面要用到,所以除了条件概率以外,这里还要推导全概率公式。
假定样本空间S,是两个事件A与A’的和。
P(B)=P(B∩A)+ P(B∩A`)
我们已知
P(B∩A) = P(B|A)P(A)
所以,
P(B) = P(B|A)P(A) + P(B|A’) P(A’)
这就是全概率公式。它的含义是,如果A和A’构成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,那么事件B的概率,就等于A和A’的概率分别乘以B对这两个事件的条件概率之和。
将这个公式代入上一节的条件概率公式,就得到了条件概率的另一种写法:

过滤垃圾邮件

贝叶斯推断及其互联网应用(二):过滤垃圾邮件

用S表示垃圾邮件(spam),H表示正常邮件(healthy)。因此,P(S)和P(H)的先验概率,都是50%。
用W表示”sex”这个词,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计算P(S|W)的值,即在某个词语(W)已经存在的条件下,垃圾邮件(S)的概率有多大。
根据条件概率公式,马上可以写出
P(S|W)= P(W|S)P(S)/(P(W|S)P(S) + P(W|H)*P(H))

选出这封信中P(S|W)最高的15个词,计算它们的联合概率。(【注释】如果有的词是第一次出现,无法计算P(S|W),Paul Graham就假定这个值等于0.4。因为垃圾邮件用的往往都是某些固定的词语,所以如果你从来没见过某个词,它多半是一个正常的词。)
所谓联合概率,就是指在多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,另一个事件发生概率有多大。比如,已知W1和W2是两个不同的词语,它们都出现在某封电子邮件之中,那么这封邮件是垃圾邮件的概率,就是联合概率。

拼写检查

贝叶斯推断及其互联网应用(三):拼写检查

用Word2Vec进行文本分析

Posted on 2017-10-09 | In 算法 |

用gensim库做文本相似性分析

用Word2Vec进行文本分析

Spark进行word2vec
Spark进行word2vec

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

Posted on 2017-09-19 | In 算法 |

参考自:

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(一):自动提取关键词

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(二):找出相似文章

TF-IDF与余弦相似性的应用(三):自动摘要

有一篇很长的文章,我要用计算机提取它的关键词(Automatic Keyphrase extraction),完全不加以人工干预,请问怎样才能正确做到?

这个问题涉及到数据挖掘、文本处理、信息检索等很多计算机前沿领域,但是出乎意料的是,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经典算法,可以给出令人相当满意的结果。它简单到都不需要高等数学,普通人只用10分钟就可以理解,这就是我今天想要介绍的TF-IDF算法。
让我们从一个实例开始讲起。假定现在有一篇长文《中国的蜜蜂养殖》,我们准备用计算机提取它的关键词。

一个容易想到的思路,就是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词。如果某个词很重要,它应该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。于是,我们进行”词频”(Term Frequency,缩写为TF)统计。
结果你肯定猜到了,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—-“的”、”是”、”在”—-这一类最常用的词。它们叫做”停用词”(stop words),表示对找到结果毫无帮助、必须过滤掉的词。
假设我们把它们都过滤掉了,只考虑剩下的有实际意义的词。这样又会遇到了另一个问题,我们可能发现”中国”、”蜜蜂”、”养殖”这三个词的出现次数一样多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作为关键词,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?
显然不是这样。因为”中国”是很常见的词,相对而言,”蜜蜂”和”养殖”不那么常见。如果这三个词在一篇文章的出现次数一样多,有理由认为,”蜜蜂”和”养殖”的重要程度要大于”中国”,也就是说,在关键词排序上面,”蜜蜂”和”养殖”应该排在”中国”的前面。
所以,我们需要一个重要性调整系数,衡量一个词是不是常见词。如果某个词比较少见,但是它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,那么它很可能就反映了这篇文章的特性,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词。
用统计学语言表达,就是在词频的基础上,要对每个词分配一个”重要性”权重。最常见的词(”的”、”是”、”在”)给予最小的权重,较常见的词(”中国”)给予较小的权重,较少见的词(”蜜蜂”、”养殖”)给予较大的权重。这个权重叫做”逆文档频率”(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,缩写为IDF),它的大小与一个词的常见程度成反比。
知道了”词频”(TF)和”逆文档频率”(IDF)以后,将这两个值相乘,就得到了一个词的TF-IDF值。某个词对文章的重要性越高,它的TF-IDF值就越大。所以,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,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。
下面就是这个算法的细节。

第一步,计算词频。

  • 词频(TF)=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

考虑到文章有长短之分,为了便于不同文章的比较,进行”词频”标准化。

  • 词频(TF)=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/文章的总词数

或者

词频(TF)=某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次数/该文章出现次数最多的词的出现次数

第二步,计算逆文档频率。

这时,需要一个语料库(corpus),用来模拟语言的使用环境。

  • 逆文档频率(IDF) = log(语料库的文档总数/(包含该词的文档数+1) )

如果一个词越常见,那么分母就越大,逆文档频率就越小越接近0。分母之所以要加1,是为了避免分母为0(即所有文档都不包含该词)。log表示对得到的值取对数。

第三步,计算TF-IDF。

  • TF-IDF=词频(TF) X 逆文档频率(IDF)

可以看到,TF-IDF与一个词在文档中的出现次数成正比,与该词在整个语言中的出现次数成反比。所以,自动提取关键词的算法就很清楚了,就是计算出文档的每个词的TF-IDF值,然后按降序排列,取排在最前面的几个词。
还是以《中国的蜜蜂养殖》为例,假定该文长度为1000个词,”中国”、”蜜蜂”、”养殖”各出现20次,则这三个词的”词频”(TF)都为0.02。然后,搜索Google发现,包含”的”字的网页共有250亿张,假定这就是中文网页总数。包含”中国”的网页共有62.3亿张,包含”蜜蜂”的网页为0.484亿张,包含”养殖”的网页为0.973亿张。则它们的逆文档频率(IDF)和TF-IDF如下:

AC算法在美团上单系统的应用

Posted on 2017-09-18 | In 算法 |

AC算法在美团上单系统的应用

Reactor模式

Posted on 2017-09-14 | In Reactor |

Reactor,反应堆还是核电站?

Reactor的由来

Reactor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服务器端开发的设计模式。Reactor中文大多译为“反应堆”,我当初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,就感觉很厉害,是不是它的原理就跟“核反应”差不多?后来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关系,从Reactor的兄弟“Proactor”(多译为前摄器)就能看得出来,这两个词的中文翻译其实都不是太好,不够形象。实际上,Reactor模式又有别名“Dispatcher”或者“Notifier”,我觉得这两个都更加能表明它的本质。

那么,Reactor模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?这要从事件驱动的开发方式说起。我们知道,对于应用服务器,一个主要规律就是,CPU的处理速度是要远远快于IO速度的,如果CPU为了IO操作(例如从Socket读取一段数据)而阻塞显然是不划算的。好一点的方法是分为多进程或者线程去进行处理,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些进程切换的开销,试想一个进程一个数据读了500ms,期间进程切换到它3次,但是CPU却什么都不能干,就这么切换走了,是不是也不划算?

这时先驱们找到了事件驱动,或者叫回调的方式,来完成这件事情。这种方式就是,应用业务向一个中间人注册一个回调(event handler),当IO就绪后,就这个中间人产生一个事件,并通知此handler进行处理。这种回调的方式,也体现了“好莱坞原则”(Hollywood principle)-“Don’t call us, we’ll call you”,在我们熟悉的IoC中也有用到。看来软件开发真是互通的!

好了,我们现在来看Reactor模式。在前面事件驱动的例子里有个问题:我们如何知道IO就绪这个事件,谁来充当这个中间人?Reactor模式的答案是:由一个不断等待和循环的单独进程(线程)来做这件事,它接受所有handler的注册,并负责先操作系统查询IO是否就绪,在就绪后就调用指定handler进行处理,这个角色的名字就叫做Reactor。

Reactor与NIO

Java中的NIO可以很好的和Reactor模式结合。关于NIO中的Reactor模式,我想没有什么资料能比Doug Lea大神(不知道Doug Lea?看看JDK集合包和并发包的作者吧)在《Scalable IO in Java》解释的更简洁和全面了。NIO中Reactor的核心是Selector,我写了一个简单的Reactor示例,这里我贴一个核心的Reactor的循环(这种循环结构又叫做EventLoop),剩余代码在这里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
public void run() {
try {
while (!Thread.interrupted()) {
selector.select();
Set selected = selector.selectedKeys();
Iterator it = selected.iterator();
while (it.hasNext())
dispatch((SelectionKey) (it.next()));
selected.clear();
}
} catch (IOException ex) { /* ... */
}
}

与Reactor相关的其他概念

前面提到了Proactor模式,这又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Reactor模式里,操作系统只负责通知IO就绪,具体的IO操作(例如读写)仍然是要在业务进程里阻塞的去做的,而Proactor模式则更进一步,由操作系统将IO操作执行好(例如读取,会将数据直接读到内存buffer中),而handler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逻辑,真正做到了IO与程序处理异步执行。所以我们一般又说Reactor是同步IO,Proactor是异步IO。

关于阻塞和非阻塞、异步和非异步,以及UNIX底层的机制,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IO – 同步,异步,阻塞,非阻塞 (亡羊补牢篇),以及陶辉(《深入理解nginx》的作者)《高性能网络编程》的系列。

1
2
3
4
5
6
7
8
9

public class Main {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IOException {
Reactor reactor = new Reactor();
new Handler(reactor.selector);
reactor.run();
}
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
import java.io.IOException;
import java.nio.channels.SelectionKey;
import java.nio.channels.Selector;
import java.util.Iterator;
import java.util.Set;

public class Reactor implements Runnable {

Selector selector;

public Reactor() throws IOException {
selector = Selector.open();
}

public void run() {
try {
while (!Thread.interrupted()) {
//循环,等待事件
selector.select();
Set selected = selector.selectedKeys();
Iterator it = selected.iterator();
while (it.hasNext())
//调用handler,处理事件
dispatch((SelectionKey) (it.next()));
selected.clear();
}
} catch (IOException ex) { /* ... */
}
}

void dispatch(SelectionKey k) {
Runnable r = (Runnable) (k.attachment());
if (r != null)
r.run();
}
}

数据归一化

Posted on 2017-09-13 | In ML |

数据归一化和两种常用的归一化方法

数据预处理 归一化 标准化

数据标准化(归一化)处理是数据挖掘的一项基础工作,不同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,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结果,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,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,以解决数据指标之间的可比性。原始数据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,各指标处于同一数量级,适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。以下是两种常用的归一化方法:

min-max标准化(Min-Max Normalization)

也称为离差标准化,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,使结果值映射到[0 - 1]之间。转换函数如下:

x` = (x -min)/(max -min)

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,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。这种方法有个缺陷就是当有新数据加入时,可能导致max和min的变化,需要重新定义。

  • 适用场景

这种归一化方法比较适用在数值比较集中的情况。但是,如果max和min不稳定,很容易使得归一化结果不稳定,使得后续使用效果也不稳定,实际使用中可以用经验常量值来替代max和min。而且当有新数据加入时,可能导致max和min的变化,需要重新定义。

在不涉及距离度量、协方差计算、数据不符合正太分布的时候,可以使用第一种方法或其他归一化方法。比如图像处理中,将RGB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后将其值限定在[0 255]的范围。

Z-score标准化方法

这种方法给予原始数据的均值(mean)和标准差(standard deviation)进行数据的标准化。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,即均值为0,标准差为1,转化函数为:

x` = (x- μ) / σ

其中, 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,σ 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。 在分类、聚类算法中,需要使用距离来度量相似性的时候、或者使用PCA技术进行降维的时候,第二种方法(Z-score standardization)表现更好。

非线性归一化

经常用在数据分化比较大的场景,有些数值很大,有些很小。通过一些数学函数,将原始值进行映射。该方法包括 log、指数,正切等。需要根据数据分布的情况,决定非线性函数的曲线,比如log(V, 2)还是log(V, 10)等。

深入解析Spark中的RPC

Posted on 2017-09-13 | In Spark |

深入解析Spark中的RPC

维基百科简体中文语料的获取

Posted on 2017-09-12 | In ML |

维基百科简体中文语料的获取

Kafka相关

Posted on 2017-09-11 | In Kafka |

初识消息系统kafka

Kafka 最佳实践

深入kafka生产消费模型

https://github.com/linkedin/camus

Camus介绍

Gobblin–一个用于Hadoop的统一”数据抽取框架”

Spark Dataframe使用教程和Tips

Posted on 2017-06-09 | In Spark |

Databricks官方文档

https://docs.databricks.com/spark/latest/dataframes-datasets/introduction-to-dataframes-scala.html#working-with-dataframes

内置函数 https://spark.apache.org/docs/2.0.2/api/java/org/apache/spark/sql/functions.html

Tips

  1. 数据的精度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import  org.apache.spark.sql.functions._
    schemaPeople.agg(sum("today_pay").cast(DecimalType(precision=38, scale=9))).alias("today_pay_sum")
    // precision 数据长度
    // scale 小数长度
  2. 关联join的使用
    官方的示例中,df.join(df2, ‘name’, ‘outer’)这种用法是错误的,
    只能使用schemaPeople.as(“a”).join(schemaPeople.as(“b”), $”a.name” === $”b.name”, “outer”),必须指明两个df join的字段

  3. 添加列
    追加列信息,下一步处理时,必须使用val newDF = schemaPeople.withColumn(“add_col”, lit(“new col”))重新赋值

  4. column的空值判断
    NO:df.filter(col(‘xxx’) is not None)
    YES:df.filter(col(‘xxx’).isNotNull())
  5. column常量赋值
    用lit()包装,如df.withColumn(“src”, lit(“mobile”))
1234…11

Sun Ke

104 posts
21 categories
61 tags
© 2018 Sun Ke
Powered by Hexo
|
Theme — NexT.Pisces v5.1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