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求
基于用户投票的排名算法(一):Delicious和Hacker News
基于用户投票的排名算法(二):Reddit
基于用户投票的排名算法(三):Stack Overflow
基于用户投票的排名算法(四):牛顿冷却定律
对信息进行排名,意味着将信息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列,并且及时进行更新。排列的依据,可以基于信息本身的特征,也可以基于用户的投票,即让用户决定,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排在第一位。
根据用户的投票,决定最近一段时间内的”热文排名”。
最直觉、最简单的算法,莫过于按照单位时间内用户的投票数进行排名。得票最多的项目,自然就排在第一位。这个算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、容易部署、内容更新相当快;缺点是,一方面,排名变化不够平滑,前一个小时还排名靠前的内容,往往第二个小时就一落千丈,另一方面,缺乏自动淘汰旧项目的机制,某些热门内容可能会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。
所以根据得票数,系统自动统计出热门文章排行榜。但是,并非得票最多的文章排在第一位,还要考虑时间因素,新文章应该比旧文章更容易得到好的排名。
公式: 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其中, P表示帖子的得票数,减去1是为了忽略发帖人的投票。 T表示距离发帖的时间(单位为小时),加上2是为了防止最新的帖子导致分母过小(之所以选择2,可能是因为从原始文章出现在其他网站,到转贴至Hacker News,平均需要两个小时)。 G表示"重力因子"(gravityth power),即将帖子排名往下拉的力量,默认值为1.8,后文会详细讨论这个值。
从这个公式来看,决定帖子排名有三个因素:
第一个因素是得票数P。
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得票越多,排名越高。 如果你不想让"高票帖子"与"低票帖子"的差距过大,可以在得票数上加一个小于1的指数,比如(P-1)^0.8。
第二个因素是距离发帖的时间T。
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越是新发表的帖子,排名越高。或者说,一个帖子的排名,会随着时间不断下降。
第三个因素是重力因子G。
它的数值大小决定了排名随时间下降的速度。G值越大,曲线越陡峭,排名下降得越快,意味着排行榜的更新速度越快。
## 所有时段的排名
[基于用户投票的排名算法(五):威尔逊区间](http://www.ruanyifeng.com/blog/2012/03/ranking_algorithm_wilson_score_interval.html)
一种常见的错误算法是: ``` 得分 = 赞成票 - 反对票
假定有两个项目,项目A是60张赞成票,40张反对票,项目B是550张赞成票,450张反对票。请问,谁应该排在前面?按照上面的公式,B会排在前面,因为它的得分(550 - 450 = 100)高于A(60 - 40 = 20)。但是实际上,B的好评率只有55%(550 / 1000),而A为60%(60 / 100),所以正确的结果应该是A排在前面。
另一种常见的错误算法是: 得分 = 赞成票 / 总票数
如果”总票数”很大,这种算法其实是对的。问题出在如果”总票数”很少,这时就会出错。假定A有2张赞成票、0张反对票,B有100张赞成票、1张反对票。这种算法会使得A排在B前面。这显然错误。
我们先做如下设定:
(1)每个用户的投票都是独立事件。
(2)用户只有两个选择,要么投赞成票,要么投反对票。
(3)如果投票总人数为n,其中赞成票为k,那么赞成票的比例p就等于k/n。
如果你熟悉统计学,可能已经看出来了,这是一种统计分布,叫做”二项分布”(binomial distribution)。这很重要,下面马上要用到。
们的思路是,p越大,就代表这个项目的好评比例越高,越应该排在前面。但是,p的可信性,取决于有多少人投票,如果样本太小,p就不可信。好在我们已经知道,p是”二项分布”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概率,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p的置信区间。所谓”置信区间”,就是说,以某个概率而言,p会落在的那个区间。比如,某个产品的好评率是80%,但是这个值不一定可信。根据统计学,我们只能说,有95%的把握可以断定,好评率在75%到85%之间,即置信区间是[75%, 85%]。
这样一来,排名算法就比较清晰了:
第一步,计算每个项目的”好评率”(即赞成票的比例)。
第二步,计算每个”好评率”的置信区间(以95%的概率)。
第三步,根据置信区间的下限值,进行排名。这个值越大,排名就越高。
置信区间的实质,就是进行可信度的修正,弥补样本量过小的影响。如果样本多,就说明比较可信,不需要很大的修正,所以置信区间会比较窄,下限值会比较大;如果样本少,就说明不一定可信,必须进行较大的修正,所以置信区间会比较宽,下限值会比较小。
二项分布的置信区间有多种计算公式,最常见的是”正态区间”(Normal approximation interval),教科书里几乎都是这种方法。但是,它只适用于样本较多的情况(np > 5 且 n(1 − p) > 5),对于小样本,它的准确性很差。
1927年,美国数学家 Edwin Bidwell Wilson提出了一个修正公式,被称为”威尔逊区间”,很好地解决了小样本的准确性问题。
贝叶斯平均
介绍了”威尔逊区间”,它解决了投票人数过少、导致结果不可信的问题。
举例来说,如果只有2个人投票,”威尔逊区间”的下限值会将赞成票的比例大幅拉低。这样做固然保证了排名的可信性,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:排行榜前列总是那些票数最多的项目,新项目或者冷门的项目,很难有出头机会,排名可能会长期靠后。
在排名页面的底部,IMDB给出了它的计算方法。WR = v/(v+m) * R + m/(v+m) *C
- WR, 加权得分(weighted rating)。
- R,该电影的用户投票的平均得分(Rating)。
- v,该电影的投票人数(votes)。
- m,排名前250名的电影的最低投票数(现在为3000)。
- C, 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(现在为6.9)。
这种算法被称为”贝叶斯平均”(Bayesian average)。因为某种程度上,它借鉴了”贝叶斯推断”(Bayesian inference)的思想:既然不知道投票结果,那就先估计一个值,然后不断用新的信息修正,使得它越来越接近正确的值。
在这个公式中,m(总体平均分)是”先验概率”,每一次新的投票都是一个调整因子,使总体平均分不断向该项目的真实投票结果靠近。投票人数越多,该项目的”贝叶斯平均”就越接近算术平均,对排名的影响就越小。因此,这种方法可以给一些投票人数较少的项目,以相对公平的排名。
“贝叶斯平均”也有缺点,主要问题是它假设用户的投票是正态分布。比如,电影A有10个观众评分,5个为五星,5个为一星;电影B也有10个观众评分,都给了三星。这两部电影的平均得分(无论是算术平均,还是贝叶斯平均)都是三星,但是电影A可能比电影B更值得看。